首页 > 酒店新闻 > 酒店行业动态

Ag官网- AG官方网站- AG亚游集团|[历史钩沉]明朝的户口薄

发布时间:2025-10-15 17:06:28    次浏览

点击上方“央视百家”可订阅哦!户口簿是指登记住户人员姓名、籍贯、出生年月日等内容的薄册。户籍制度在中国产生于四千多年前,到明朝达到了顶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明朝的户口薄什么样子。户籍制度历史 户籍制度起初主要是用于军事人员的统计,政府只有摸清人口数量才能调兵。到后来,才是为了征税。殷商时期的“凳人”制度,就是户籍管理制度的萌芽形式。中国的户籍制度在限制人员流动,便于管理的同时,主要是为了征税,而不是进行人口统计。明朝从皇帝到官员其实都不清楚自己管理着多少人。 明朝户籍制度 明朝保留了元代的贱民制度。早在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朱元璋在攻城略地的同时,就将修建道路以及抢救户籍文书作为两大重要工作。朱元璋在编辑户籍中,以“辩贵贱、正名分”为宗旨,按照职业分为:宗室户、官绅户、民户(农户、儒、医、阴阳)、军户(校尉、力士、弓铺手、军匠)、匠户(厨师、裁缝、马船)、灶户(盐户)、商户、儒户、驿户等。除了上述人口外,还有宗室人口、荫蔽人口、少数民族人口。随着工商业的发达,市籍也成了新的户籍制度。明朝户口薄明朝的户口薄比现在的户口薄写的东西要详细得多。洪武三年七月,朱元璋命令天下脱籍的百姓限期自首,并在全国开始人口调查,正式推行户帖制度。户帖内详细列明本户乡贯、丁口、名岁等基本情况。例如下面这个: 户籍黄册 11年后,又开始编制户籍黄册。上面写有姓名、籍贯、家庭财产状况等。因为送户部的册子是用黄纸做封面,所以称为黄册。黄册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一共造了27次。每次大造相隔十年,各地方收藏的黄册多达6万多本。储存地南京后湖,光用于储存黄册的房间就多达千间。到了正德年间,黄册制度已经出现大量的欺瞒丁户、赋役不均的现象。为此,万历九年(1582年)施行一条鞭法,将以人丁作为征税依据改为以田亩为征税依据。一条鞭法尽管增加了田赋,却使得人丁问题不再成为政府关注对象,农民获得了较多的人身自由,造成人口统计越来越难。统治者不得不另谋对策。保甲制 成化六年后,明朝政府决定实行保甲制。十家为甲,十甲为保。一家有罪,九家举报,若不举报,十家皆有罪。到了弘治年间,保甲制度开始在全国实行,强制要求每家门上挂牌,上写丁口人数、姓名。保甲制虽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逃户现象,但随着吏治腐败、白银成为税收法定货币后,人们无法交税、自然灾害等多方面原因,明朝后期逃户现象反而更为严重了。这一悲剧直到明朝灭亡。通向大众的桥梁平和开放的胸襟追慕大师风范汇集百家学养节目宗旨百家讲坛微信号:cctvbaijiajiangtan独播频道:CCTV-10首播时间:每天12:10重播时间:当日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