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5 18:04:05    次浏览
本文来自豆瓣网友:LP_MASTER关注微信公众号“每日豆瓣”,回复“今晚我有空”,看看大家晚上都在看什么。2004年的时候,一个师兄,同时是也是新江湾城的大业主上海城投的总建筑师,曾经介绍我参加他们的学校和幼托的投标,我们当然尽心尽力的作好方案,师兄看到成果后甚是满意,觉得无论从方案本身还是甲方意图都超出别的方案一筹,于是头天晚上都在跟我沟通设计费了,还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好好干等等。第二天正式专家评标,一些老专家试探性的问了他,意思就是业主方可有倾向性意见?师兄很坦荡的说,没有!结果是老专家们给他上了一课,就是中标的永远是你想不到的但总听起来耳熟的那个单位,结果公布后他也傻了------那个单位在那几年的教育建筑中几乎从来都是中标单位。后来他的脸也挂不住,一直想补偿我,我也没在意,反正输习惯了。后来果然过了一年说有个邻里中心项目,不知道我愿意不愿意接手,因为在我之前已经请过一个叫LXG(应该没记错)的建筑师作过一个很粗的概念,甲方已经认可,因为各种原因需要重新请个建筑师从概念发展出方案一直再到建造。当时师兄要在我和LZG之间要选一个设计师,后来LZG不原意作这样的事情------其实大部分有追求的建筑师都不愿意发展别人的概念------但是我听过句名言:兄弟上过的你介意,别人上过的你到不介意?兄弟的概念你不屑,那些书上的你到乐意抄?------我就基于这样的想法接手了这个方案。一般建筑师写项目回顾的时候一定会抹掉上面一段,比如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但这有什么呢?你干干我干干,大家一起干干,非得告诉别人就你干过吗?但是干过就是干过,不会因为你干了别人就没干!这个项目是个新江湾城最大的邻里中心,当时邻里中心概念盛行,主要是把散布无序的居住区配套功能集中整合在一起,虽然也诞生了新问题,但毕竟是种新的尝试。当时业主试图把菜场、商业、社区事务受理、警署等功能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在大公园边上的市民中心,于是诞生了我上一任的设计师(LXG )的基本概念------人工秩序叠加(不好意思说凌驾)在自然秩序之上,我认为是非常好的想法。 这是个非常清晰的概念,也充分考虑了下半身和上半身的可能的功能带来的造型及空间------有的概念是充满着智慧和可行性的。从下面这张图开始,我们开始了长达4年的设计和建造,周期长主要是政府部门之间的扯皮,街道和警署在得寸进尺的要使用面积,生生地把一个以活动、商业、受理为主的邻里中心变成一个行政类建筑,最后硬把这个建筑变成一个形式极不追随功能的建筑。 我们要做的是维持原来上下叠加的空间关系,并尽可能的让功能交通变得合理,并利用简单的结构形式来适应随时可变的平面功能。------有人说,一看到标准8米柱网就知道是中国人的设计,没错,我们的设计也被民主集中了。 开始的时候上面的表皮曾经是玻璃幕墙,后来由于节能的大旗迎风飘扬,只好修正成了现在这个立面,竖条窗的主要目的是平面怎么乱都能找到一个实墙面把隔墙撞上------当你面对无休止的平面修改而无可奈何的时候,你就会变聪明。 本来的平面设计是上面方正的部分提供街道和警署的办公功能,下面支离歪斜的部分是商业、活动和对外受理部分,并把西侧大公园和城市连成一体,开放和私密是上下完全分开的。而且上面的人工秩序与下面的自然秩序和谐共处。当施工图完全做完之后,我就见识了人工秩序对自然秩序的QJ,或者说是诱奸。我们每天的任务就是被通知上面盒子的面积又不够了,菜场不要了吧,商业挪走吧,给街道加个气派的大堂吧,给警署在底层弄个羁押的小房子吧------注意柱子要圆角哦~,街道有个大堂我们警署也弄一个吧等等等等。 当然在上面那些琐碎的事物以外,建筑师永远绕不过的就是对空间、立面的坚持,我们开始希望基座部分是个斜向错缝拼贴的木纹砖肌理,由于斜上加斜,拼贴图变得异常困难,本来都用三维软件做了展开图以及原比例实样,然后就被通知这个材料不用了,改涂料吧,我们说,不行,至少也得是真石漆,甲方说,成交!上面的方盒子需要一个略有反光造价不贵的东西,刚好一个合资的面砖厂送来金属光泽的小面砖,那么决定竖贴错缝。 最后邻里中心终于建成一个我这个建筑师都进不去的房子,这也是对方案初始概念的讽刺,也迎合了人工秩序与自然秩序在中国真正的关系。但建筑师不是救世主,这些拿着低廉的设计费还屁颠儿屁颠儿的坚持自己的小情趣的匠人只是个小人物,总之,造起来就好,至少没那么恶心。 设计是个细活,由于在长达4年的配合中常生厌倦之情,当你稍微没有认真对待某个细节的时候,它就可能成为你的败笔,比如:二层女儿墙那个栏杆,当时我看都没看挥挥手说行吧就这样吧结果就真那样了。(注:照片里基座泛红的原因是胶卷过期,数码的色彩比较准确)关注微信公众号“每日豆瓣”,回复“每周荐书”,获得每周推荐好书。